池府王爺誕辰 外木山王爺遊江祭
農曆六月十八號是基隆外木山池府王爺誕辰日,當地居民為慶祝王爺誕辰舉辦「王爺船遶港遊江」,為當地一年之中最盛大的文化慶典盛事,每年由幾十艘漁船組成的海上遶境船隊,浩浩蕩蕩載運王爺出海遶境,藉由這樣特殊的淨港儀式,祈求眾神明保佑風調雨順,庇佑漁民出海平安、航航漁獲豐收!
根據外木山的相關記載有許多,其中最為著名的故事是「草鞋恩仇錄」。討海為生的外木山漁港,相傳幾百年前有只巨大的草鞋飄進外木山的漁港,當地居民發現後認為對岸的人長得高大無比。
為了嚇阻對方,居民們聚集眾人的力量,編了一雙更大的草鞋再將其放回海洋中。希冀可以阻嚇對岸的人們。雖然是個傳說故事也反映出早期漁民們因海象的不穩定,共同祈求「漁獲豐收,國泰民安」的心境。
邱少頤教授於民國92年所撰寫的劇本《草鞋恩仇錄》便是以外木山漁村的王爺文化祭的作為其故事編寫之藍本。
草鞋由草繩編織而成,常見的編織材料有:稻草、玉米梗、香蒲、麥梗。草鞋與中華文化淵源頗深,因取得容易、價格低廉,而多為老百姓穿著。
為何草鞋會在王爺祭的傳說中著墨甚多呢?
這得說到漁業發達的基隆,在物資匱乏的年代草鞋和漁民的生活可說是息息相關,因草鞋耐磨、透氣、利水、輕便加上取得容易又不花錢等特性,漁民們外出捕魚、採集海菜時大多穿著草鞋。
家家戶戶的婦女們也練就一手編草鞋的好手藝。鞋子會繫上紅線,以此和喪鞋區分。正因為草鞋在漁村生活中佔了極重的比例,所以在王爺祭的傳說中,漁民們才會對飄來的大草鞋感到恐懼,認為對岸住著穿大草鞋的巨人。
外木山的另一個草鞋傳說亦提及,當時台灣人與琉球人為爭奪漁獲常發生衝突,更有台灣人殺死琉球人,琉球人為報復編織了大草鞋,使其飄向台灣。台灣人便以為北方有巨人,也編了一雙更大的草鞋,使其飄至北方。
現今草鞋早已式微,僅剩下極少數的長輩還保有編織的手藝。早年社會中草鞋不僅僅只是一雙鞋履,提供保護的作用,而是承載了一大家子的生計;承載了編織者滿滿的心意和擔心,望其出海平安。
寄託於草鞋上的種種,早已超越了其本質,更象徵漁村文化和人民堅韌的性格—在窮困的環境和洶湧的大浪中努力生活的草根精神。
現在在基隆的漁村體驗文化中有更多相關的體驗與紀錄,民眾也可以前往進行相關的體驗。